地點:武漢市江夏區(qū)靈山生態(tài)文化旅游景區(qū)
時間:2013年→2023年
一朵花的自述
大家好,我是一朵生長在靈山的小“fafa”。上面這張衛(wèi)星對比圖是我家鄉(xiāng)十年來的變化,從“面目憔悴”的灰撲撲,變身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多巴胺色系,這個“舊貌換新顏”的故事,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講起。
當我第一次睜眼看這個世界的時候,靈山就總是被一層灰色“籠罩”?;疑奶炜?、灰色的地皮、灰色的河流……奶奶告訴我,這種灰色也伴隨著她的童年。1959年,因為靈山的石材質量好,這里就建起了第一座為武漢水泥廠供料的采石廠;到了20世紀80年代,靈山的采石廠更是達到了20多家。
幾十年的無序開采,讓我的家鄉(xiāng)遭到了嚴重破壞,山上的小伙伴們都過起了“暗無天日”的生活,靈山也失去了“靈氣”,變成了傷痕累累、滿目瘡痍的礦山。
曾經滿目瘡痍的靈山
“命運的齒輪”在2014年開始轉動。那一年,漫天的灰塵和往來的大型運輸車都消失了,正在我們感到奇怪的時候,平時走路慢吞吞的小石頭一邊跑一邊高興地喊:“都關了!都關了!靈山周邊所有采石廠全部關停了!”
那個時候,我的世界除了灰色就只有黃色——經過數(shù)十年簡單粗放式的爆破開采,靈山山體損壞嚴重,到處都是裸露出來的黃色地皮,損壞面積達1370余畝,礦底還出現(xiàn)了一個深50米,面積50余畝的巨型礦坑。
未修復的礦坑
此后,靈山就一直悄無聲息地維持著破敗的樣貌,成為了被“遺忘的角落”。在2019年的某一天,沉默的靈山久違地發(fā)出聲響,但這次的轟鳴聲好像與過往采礦不同。正當我們在猜測發(fā)生了什么的時候,不久前回長江“老家”探親的江鷗帶來了“最新情報”。
江鷗告訴我,這次回去它感覺同類變多了、碼頭變美了、岸線變綠了,便找來好朋友“豚豚”打聽。豚豚是一只可愛的江豚,作為長江“街溜子”,總是能掌握到第一手的資訊。豚豚說,人類開始了長江大保護,現(xiàn)在大家的生活環(huán)境都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聽說廢棄礦山的特殊生態(tài)功能修復也成為了新重點,說不定靈山也會大變樣呢!
不久之后,作為武漢市復墾復綠的先行試點,靈山率先進行了修復工作。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靈山,施工人員們噴土、種樹、植草,給荒山“整形”,讓原本光禿禿的靈山重新穿上了綠色的“生態(tài)外衣”。
經過兩年多的精心修復,我終于見到了這個世界的繽紛色彩。曾經被破壞的山體變得翠綠,五顏六色的花草也漫山遍野地重新冒了出來。
2021年12月,靈山項目一期治理工程全部竣工,初步形成了“春賞花、夏納涼、秋觀葉、冬詠梅”的山林景觀,讓靈山實現(xiàn)了“華麗轉身”。
“靈山花境”中盛開的油菜花田
在鉚足勁頭推進生態(tài)復綠的同時,靈山的文化旅游項目也在加緊開發(fā),人們因地制宜地選點、播種、建湖。
2023年4月,江夏靈山生態(tài)文化旅游區(qū)正式開園迎客。在這片面積約700畝的“靈山花境”,飛瀑奔騰而下,落入翡翠藍湖;鋪天蓋地的油菜花田,給深邃礦坑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;岸邊鋪青疊翠,鮮花次第盛放;小路蜿蜒,遠山如黛……我的家鄉(xiāng)靈山,從曾經漫天塵土的“被遺忘的角落”,變成了武漢首座礦山公園,更是因為生態(tài)好、環(huán)境美,被游客們稱為武漢“小瑞士”。
修復后的礦坑包圍著清澈見底的湖泊
現(xiàn)在,我的家鄉(xiāng)一天比一天美麗,我也在“靈山花境”中找到了一份新工作,成為了花海中最靚眼的“小fafa”。
從千瘡百孔到“披綠生金”,靈山這段“礦”世奇緣的故事,譜寫出了一首“城在林中、路在綠中、人在景中、綠在心中”的綠色發(fā)展協(xié)奏曲,回蕩在靈山的青山綠水間。
來源:長江云新聞
編輯:孫弋雯
二審:李琳達
三審:黃韶光?
地點:武漢市江夏區(qū)靈山生態(tài)文化旅游景區(qū)
時間:2013年→2023年
一朵花的自述
大家好,我是一朵生長在靈山的小“fafa”。上面這張衛(wèi)星對比圖是我家鄉(xiāng)十年來的變化,從“面目憔悴”的灰撲撲,變身為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多巴胺色系,這個“舊貌換新顏”的故事,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講起。
當我第一次睜眼看這個世界的時候,靈山就總是被一層灰色“籠罩”。灰色的天空、灰色的地皮、灰色的河流……奶奶告訴我,這種灰色也伴隨著她的童年。1959年,因為靈山的石材質量好,這里就建起了第一座為武漢水泥廠供料的采石廠;到了20世紀80年代,靈山的采石廠更是達到了20多家。
幾十年的無序開采,讓我的家鄉(xiāng)遭到了嚴重破壞,山上的小伙伴們都過起了“暗無天日”的生活,靈山也失去了“靈氣”,變成了傷痕累累、滿目瘡痍的礦山。
曾經滿目瘡痍的靈山
“命運的齒輪”在2014年開始轉動。那一年,漫天的灰塵和往來的大型運輸車都消失了,正在我們感到奇怪的時候,平時走路慢吞吞的小石頭一邊跑一邊高興地喊:“都關了!都關了!靈山周邊所有采石廠全部關停了!”
那個時候,我的世界除了灰色就只有黃色——經過數(shù)十年簡單粗放式的爆破開采,靈山山體損壞嚴重,到處都是裸露出來的黃色地皮,損壞面積達1370余畝,礦底還出現(xiàn)了一個深50米,面積50余畝的巨型礦坑。
未修復的礦坑
此后,靈山就一直悄無聲息地維持著破敗的樣貌,成為了被“遺忘的角落”。在2019年的某一天,沉默的靈山久違地發(fā)出聲響,但這次的轟鳴聲好像與過往采礦不同。正當我們在猜測發(fā)生了什么的時候,不久前回長江“老家”探親的江鷗帶來了“最新情報”。
江鷗告訴我,這次回去它感覺同類變多了、碼頭變美了、岸線變綠了,便找來好朋友“豚豚”打聽。豚豚是一只可愛的江豚,作為長江“街溜子”,總是能掌握到第一手的資訊。豚豚說,人類開始了長江大保護,現(xiàn)在大家的生活環(huán)境都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聽說廢棄礦山的特殊生態(tài)功能修復也成為了新重點,說不定靈山也會大變樣呢!
不久之后,作為武漢市復墾復綠的先行試點,靈山率先進行了修復工作。我看到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了靈山,施工人員們噴土、種樹、植草,給荒山“整形”,讓原本光禿禿的靈山重新穿上了綠色的“生態(tài)外衣”。
經過兩年多的精心修復,我終于見到了這個世界的繽紛色彩。曾經被破壞的山體變得翠綠,五顏六色的花草也漫山遍野地重新冒了出來。
2021年12月,靈山項目一期治理工程全部竣工,初步形成了“春賞花、夏納涼、秋觀葉、冬詠梅”的山林景觀,讓靈山實現(xiàn)了“華麗轉身”。
“靈山花境”中盛開的油菜花田
在鉚足勁頭推進生態(tài)復綠的同時,靈山的文化旅游項目也在加緊開發(fā),人們因地制宜地選點、播種、建湖。
2023年4月,江夏靈山生態(tài)文化旅游區(qū)正式開園迎客。在這片面積約700畝的“靈山花境”,飛瀑奔騰而下,落入翡翠藍湖;鋪天蓋地的油菜花田,給深邃礦坑鋪上了一層金色的地毯;岸邊鋪青疊翠,鮮花次第盛放;小路蜿蜒,遠山如黛……我的家鄉(xiāng)靈山,從曾經漫天塵土的“被遺忘的角落”,變成了武漢首座礦山公園,更是因為生態(tài)好、環(huán)境美,被游客們稱為武漢“小瑞士”。
修復后的礦坑包圍著清澈見底的湖泊
現(xiàn)在,我的家鄉(xiāng)一天比一天美麗,我也在“靈山花境”中找到了一份新工作,成為了花海中最靚眼的“小fafa”。
從千瘡百孔到“披綠生金”,靈山這段“礦”世奇緣的故事,譜寫出了一首“城在林中、路在綠中、人在景中、綠在心中”的綠色發(fā)展協(xié)奏曲,回蕩在靈山的青山綠水間。
來源:長江云新聞
編輯:孫弋雯
二審:李琳達
三審:黃韶光?
網友評論網友評論文明上網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